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鼻真菌病中以曲菌病最常见,可分为4种类型:
1.急性暴发型 急性暴发型(acute fulminant)是由真菌侵入黏膜内,侵袭血管壁,最常侵犯的是动脉的弹性纤维层,血管腔见有大量菌丝,淋巴管也可受累。产生血栓(
thrombosis),缺血性梗死(ischemic infarction),坏死,导致黏膜坏死和骨质破坏,有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。坏死组织又提供了真菌极好的生长及繁殖的环境,在机体抵抗力减退时,沿血管向临近鼻窦或周围组织器官(如眼眶、颅底等)扩散,促进疾病的迅速发展和蔓延,可在几天内甚至几个小时引起死亡,这种类型多由毛霉菌属真菌引起,如鼻脑型
毛霉菌病。曲菌较少引起此型。
2.慢性无痛型 慢性无痛型(chronic indolent)是以肉芽组织反应为病理组织学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,病理组织学除有血管栓塞,梗死形成和组织坏死,可见淋巴细胞、浆细胞、嗜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浸润的肉芽肿表现。
3.真菌球 真菌球(fungus ball)又称足分枝杆菌病(mycetoma form),是一种慢性的、非侵袭性的真菌感染,一般没有临床症状,病变通常局限于一个鼻窦,以上颌窦多见。致病真菌主要是曲霉菌。真菌球由高度密集的同心圆样排列的菌丝形成,呈泥土样或干酪样团块,颜色各异,如灰色、绿色、红褐或黑褐色等。
4.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(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,AFS)发生于特应性体质的患者,鼻窦病变累及多个鼻窦,并易反复发作。AF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有争论,多数学者认为是变态反应性疾病,属于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。组织学上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(allergic broncho
pulmonary aspergillosis)相似,表现为有多量的嗜酸性黏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、Charcot-Leydon结晶和真菌菌丝并存的特征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鼻真菌病各型临床表现虽有不同,但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,或出现过度型。Gungor(1998)报道在免疫功能受抑制时真菌球型发展为慢性无痛型,并进而成为暴发型。
1.急性暴发型 也可称急性侵袭型鼻真菌病(acute invasive rhinomycosis)。此型病程较短,发展较快,有多个鼻窦受累。早期症状有发热,眶部肿胀,面部疼痛及肿胀,随着病变进展发生
头痛,视力下降,嗜睡。严重者出现球结膜水肿,眼球突出,球后疼痛,眼肌
麻痹及
颈强直等鼻-脑真菌病症状,迅速
昏迷,死亡。重症者常合并有肺、肝、脾的真菌性损害。
查体:面部疼痛和肿胀是较特异的发现。
前鼻镜检查:早期鼻黏膜缺血呈浅白色,晚期可见鼻甲和鼻中隔结痂及黑色坏死。鼻腔内有粒状的血性涕,黑色坏死区可见于面部及软、硬腭,形成鼻中隔及腭部的穿孔。
影像学检查:可见黏膜增厚或鼻窦窦腔不均匀混浊。CT扫描对于诊断,估计病变范围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较大帮助。早期可见黏膜增厚,晚期可见骨质破坏。MRI能较好地显示大血管如颈动脉、海绵窦的早期变化及病变向颅内扩展的情况。
2.慢性无痛型 此型病程进展缓慢,患者有鼻塞,流脓涕及
头痛等慢性鼻窦炎的症状。有时鼻涕带血,有时有污秽样的碎痂块或干酪样物。前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、肿胀,中鼻道脓液或息肉。鼻腔有病灶者,有时在鼻腔或鼻道内见到灰褐色、黄褐色干酪样团块。鼻肉镜检查更易在鼻道和窦腔内发现病灶。鼻窦X线摄片或CT可见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且不均匀,并可有局部的骨质破坏,有时因骨质破坏明显,被疑为恶性肿瘤。
3.真菌球 病程缓慢,病变多见于单侧上颌窦,症状轻微,可有病变侧鼻塞和脓涕。鼻窦X线摄片或CT显示病变鼻窦密度增高,有时可有轻度骨质破坏,如上颌窦窦口扩大或部分内侧壁破坏。
4.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本病1981年首先由Millar报道。多见于青年人,常伴有鼻息肉、
支气管哮喘和多种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。据报道其发生率达慢性鼻窦炎的5%~10%。长期反复发作的多鼻窦炎和鼻息肉,虽经多次手术治疗,仍难获愈。常见临床症状有鼻塞,鼻涕增多和鼻涕倒流。少数患者可有眼球突出,复视和视力下降。鼻腔检查可见典型的黏稠的绿色或棕色黏液和鼻息肉。黏液涂片经染色可见有嗜酸性黏蛋白、夏雷结晶(Charco-Leydin crystal)及真菌菌丝碎片。X线摄片或CT显示多个鼻窦或全鼻窦受累,窦腔模糊不均匀,病变中央呈高密度影,无骨质破坏。MRIT
1加权像病变中央为低信号鼻窦周边为高信号,T
2加权中央显示无信号,周边为高信号。
治疗
治疗:鼻真菌病的治疗原则:①早期的手术治疗,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,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,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。②药物的配合治疗。
1.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的情况而定。病变不太严重的(慢性无痛型、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)一般均可采用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,保留正常黏膜。真菌球型只要手术彻底清除了病灶及病变组织,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,多可治愈。病情严重,病变范围广者,可采用柯-陆氏手术(Caldwell-Luc operation)、鼻侧切开术(lateral rhinotomy)或与鼻内镜手术结合等术式;累及颅内时可采用颅面联合术式,并于手术前应用抗真菌药物。术后可应用抗真菌药物冲洗鼻腔和鼻窦。
2.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:两性霉素B(amphotericin B)是首选药物,剂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而定。经手术和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已被控制或病情较轻者可用酮康唑(ketoconazole)或伊曲康唑(itraconazole)口服。
3.全身治疗 增强抵抗力,恢复免疫功能,治疗原发病,停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。必要时可输全血或
血浆等。
4.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,激素应用的剂量为泼尼松30~40mg/d,口服一周后剂量减半,继续服用1个月,然后按0.2mg/(kg·d),服用4个月,再按0.1mg/(kg·d)服用2个月,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鼻内喷雾。以对患者致病的真菌浸液进行免疫治疗,有报道可减少术后激素用量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复发率。